村歌嘹亮 重庆小山村唱响乡村振兴“文化号子”
中新网重庆5月31日电 题:村歌嘹亮重庆小山村唱响乡村振兴“文化号子”
作者 梁钦卿
“鱼池村是个好地方,青山绿水云海茫茫,风吹竹林哟稻谷飘香,生态清和好地方……”
5月31日,在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的活动中心,村民们唱起刚创作好的村歌《云上鱼池》。这首歌由“爱故乡·村歌计划”发起人孙恒、西南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师生与鱼池村村民集体创作,借鉴当地采石头的劳动号子,朗朗上口,成品一出便受到村民喜爱。
“爱故乡·村歌计划”发起于2018年,自启动以来,孙恒和爱故乡团队先后在云南楚雄外普拉村、福建屏南四坪村、重庆北碚东升村、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吉林村等20多个村庄完成村歌集体创作。
鱼池村位于东温泉镇最南端,是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(中国乡村建设学院)教学实践基地。“云上鱼池、生态清和、田园牧歌、小美之地”是该村给自己的定位。就像歌词中唱的“观云海看日落”一样,这里清晨有云海相伴,黄昏有晚霞作陪。
鱼池村有句俗语“山高土瘦人勤快”,村民们将这句话引入歌词中,改为“山高地肥人勤快”。仅这一句歌词,就经过多次改动。今年80岁的村民封承俊说,“土瘦”起初改为“土肥”,但唱出来并不好听,又改成“土沃”,很多村民不懂这个词的意思,最后改成“地肥”这个词,“不仅接地气,而且‘地’这个字包含‘土’和‘田’两重意思”。
“村歌的创作过程就像一场冒险,所有歌词都由村民自己讨论出来。”孙恒说,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自己与村庄的故事,每句歌词都饱含着村民对村庄的记忆,这份共通的真挚情感,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。
“我的梦想是所有人都开口歌唱。”在他看来,邀请村民们一起创作村歌,既凝聚了村民们的心,也是在建立村民对他们自身价值的认同、对村庄价值的认同。
“村民们参与村歌创作的积极性很高。”鱼池村村民姚秀兵说,村歌让当地的云海、日落等原生态景色被城市看见,加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相互了解,同时带动村里的生态产品走出去,促进原来未得到充分挖掘的生态价值得以实现,让村民能够发家致富。
“音乐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。”孙恒觉得,音乐是一种语言无法表达却直击人心的表达方式,村歌可以让人的心灵复苏。他说:“村子里边一唱歌,你就会发现那些老人家脸上就有笑容了,小朋友也有笑容了,眼睛里面会有光。”
东温泉镇鱼池村党委书记文承军说,创作村歌的过程将村民的心凝聚一起,使每个村民都增强对村庄的参与感、认同感、归属感,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、建设者、推动者,不能做旁观者。在他看来,村歌不仅唱出了村民的心声,更是唱响乡村振兴的“文化号子”。
“乡村振兴应该是村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。”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(中国乡村建设学院)副院长潘家恩教授认为,村歌是一个发掘村庄历史和价值的过程,村民会成长,会更加关心这个村庄。村歌创作是共创参与式的,能让村民们畅所欲言,每个人的价值被发掘后,集体的力量得以凸显。唯有发挥村民们的自主性、主体性、参与性,村歌才有了生命,生动鲜活。
“治村必先治心。”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付海鸿说,鱼池村是中国很普通的一个乡村,这样的乡村在中国有成千上万个,如何让这些普通的乡村焕发活力,鱼池村的“村歌治村”提供了一个范本。
她认为,增收已不是现在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,而是如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。唱歌是一种凝聚人心非常有效的方式,而且门槛很低,能很快调动村民的积极性,其中展现的是厚重的历史和浓郁的乡情,“村歌真正做到了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的有效衔接”。
2022年2月22日发布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中提到,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,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、“村晚”、广场舞、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。
“国家传递出一个信息,就是对最基层村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。”孙恒说,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信心,他计划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完成至少100个村庄的村歌,让每个村庄都能唱响属于自己的歌,用这种方式促乡村文化振兴。
如今的鱼池村,村歌嘹亮,民心齐聚。“山路弯弯总向前,哟哇哩嘿咗,生态鱼池我家乡,哟哇哩嘿咗……”伴随着孙恒的吉他声,悠扬的歌声再次在鱼池村响起。(完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